生于海拔1200-1700米林缘灌丛中。产自中国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河南、湖北、安徽和四川。欧美各地的一些植物园有引种栽培。模式标本采自湖北宜昌。
形态特征
灌木,高1.5-3.5米;二年生小枝灰褐色,表皮呈片状脱落,当年生小枝浅褐色或紫红色,被微柔毛或有时无毛。叶卵形或阔卵形,长6-12.5厘米,宽8-10厘米,先端急尖,基部圆形,花枝上叶较小,卵形、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,长4-8.5厘米,宽3.5-6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阔楔形或近圆形,边缘具疏锯齿,上面被刚毛,下面密被白色长粗毛,叶脉离基出3-5条;叶柄长5-10毫米。
总状花序有花5-7(-11)朵,下部的分枝有时具叶;花序轴长5-7厘米,疏被长柔毛或无毛;花梗长5-10毫米,上部密被白色长柔毛;花萼外面密被紧贴糙伏毛;萼筒钟形,裂片卵形,长约5毫米,宽约3.5毫米,先端骤渐尖;花冠盘状,直径2.5-3厘米,花瓣白色,卵形或近圆形,基部急收狭,长13-15毫米,宽8-13毫米;雄蕊30-35,最长的长达10毫米;花盘无毛;花柱长约5毫米,无毛,近先端稍分裂,柱头棒形,长约1.5毫米,较花药小。
蒴果倒卵形,长7-9毫米,直径4-7毫米;种子长1.5-2.5毫米,具短尾。
花期5-6月,果期7-8月。
生长环境
适应性强,喜光,喜温暖也耐寒耐热。怕水涝。对土壤要求不严,生长速度较快,适生于中原地区以南。
分布情况
产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河南、湖北、安徽和四川。生于海拔1200-1700米林缘灌丛中。欧美各地的一些植物园有引种栽培。甘肃南部、四川西部均由自然分布,湖北西部及河南等地均有栽培。
繁殖方法
播种、扦插、压条和分株法繁殖。种子细小,覆以薄土。扦插、压条。分株于春季萌芽前进行。也可于梅雨季节进行嫩枝扦插。苗期应遮荫。移栽应于深秋或早春进行。